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大中小学必须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计划。
配备的要求是:
高校应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规模1000名以上或200名以上寄宿制学校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我对此安排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而且也看到不少家长称赞并建议应该全面推广。
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就能解决当下学生这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只是依靠学校、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杯水车薪”也不为过。
对于当下学生,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早早就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了令人担忧的表现,我个人曾经有一个比较“片面”的分析,之所以是“片面”是一位,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真要分析那可能就要写一本书了。
所以我只抓了其中一个我认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我觉得之所以当下有很多学生早早就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很大的程度上是源自我们当下众多父母在教育理念、认识、关注度等问题上进行改变所带来的“副作用”。
怎么理解呢?
比如就说我们这代人(70、80年代)好了,小时候父母们、长辈们确实会有一些人对孩子真的是非常溺爱,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比较简单粗暴的。
以孩子的“学习”为例,那个年代很多父母真的是不会太在意孩子是否能够考上高中、大学的,不少家长对上不上学本身都不是很在意,而还有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初中毕业就去上职业学校则表示很欢迎,因为孩子可以早点挣钱了。
在那个年代,那些在当下早就司空见惯的教育理念是几乎没什么人关注的。
例如“跟孩子做朋友”“快乐童年”“赢在起跑线”等等,反正我从小到大没有任何影响在身边有人这么说过。
所以彼时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
双方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做,彼此干涉尤其是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干涉会比现在少很多。
这就使得彼此关系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出现“错位”的问题。
同样的一件事情父母往往“说一不二”,而孩子也顺理成章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那个时候的父母们大都不太在乎孩子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兴趣特长又或者是所谓的“心理健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父母如果还跟过去一样是肯定会评价为另类的,而且最关键的不是父母们被动地去“改变”,往往我们看到的都是父母们主动去希望给孩子施以更好、更先进的教育。
所以这就出现了部分父母没有控制好“度”的问题,导致对孩子的从小到大的各种关心、呵护过度,而对孩子们来说则会因此导致从小到大缺少很多的“尝试”,失去了在很多事情上遭遇挫折、打击甚至是那些肉体上的磕磕碰碰的历练。
比如我们小时候一群孩子之间打闹甚至是真的打架都是常有的事情,对此除了极少数父母之外,大多数家长只要看问题不严重都不会太过在意此事,人们普遍认为“男孩就应该皮点”。
但是你看看现在的男孩,好家伙,太多男孩从小到大比女孩还温顺。
不光如此,在那个年代父母们大都很忙,所以孩子们的“朋友”真的就是纯粹意义上的朋友,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生活中的朋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有的只有“同学”、家长拿来对比的各种“榜样”以及故意做作时不时就要跟孩子做朋友的家长。
对了,还有上不完的学习班、兴趣班,做不完的各种教辅……
所以你看,当下的家长也包括很多“专家”会以各种理由把自己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孩子也因此就丧失了很多的自理、自立等能力。
我记得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能够做一家人的饭了,而在此之前什么洗衣服、打扫卫生之类的几乎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必须做的事情,哪还用父母引导、谈条件?必须做,不做就要挨训甚至挨揍。
但是现在呢?
孩子好不容易能洗一次袜子不少家长都得赶紧拍照发朋友圈赞扬一下,最关键的是评论区也是一片点赞、艳羡的……
我这说的还只是城市里的孩子生活。
我在农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的“待遇”比我那就差得更大了。
早“当家”都是正常的,那个年代还有“麦假”(即秋季假期),孩子们都是得下地干活的。
所以你看,父母尽管处于良好的动机,但是却严重扰乱了孩子们正常的社交、思维、自省、劳动能力锻炼、抗挫折能力等等训练,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待目标是“听话”……
而现实告诉我们往往越是“听话”的孩子,以上的问题可能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我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像我们去“抓”起一把沙子一样——不要太用力,你越是用力,漏掉的沙子就会越多,反而“松”一些,我们却能最终“抓”住的更多。
而这些“沙子”就是孩子们的各种能力,也包括“心理健康”,您认同吗?
本文网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陕西教育厅出“大招”】https://eap.scmenglue.com/xinwen/166.html